假作真时真亦假。巴特(化名)把自己称为“Chief Reporter(首席记者)”。他坚持认为,自己杜撰的假新闻给人们带去了欢乐。
“人们阅读一个标题,根本懒得去确认内容是否真实就会分享。”从把当地的新闻故事改写得更为有趣到越走越偏——开始编造当天的热点话题,巴特是假新闻网站Southend News Network的一名假新闻生产者。用他的话来说,他编写的虚假新闻每个月都会有超过200多万的浏览量,其中一半的读者会相信,另一半则会被所读到的假消息逗乐。比如,他最近写了一篇“瑞士三角巧克力的间距扩大,引发英国消费者不满,英国决定攻打瑞士”。一些网友不疑有诈,数百人在社交圈上分享发布。
虚构的故事好比小说,原本并没有什么坏影响,直到看起来很可信的升级版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被迅速传播和转载,并被人们视为所谓的真相而深信不疑。
Facebook等社交媒体网站上的各种小道消息真假难辨。
“反正美国人很喜欢看这些故事,我们又能赚钱,谁管故事是真是假?”说这话的是马其顿小城市韦莱斯的19岁青年戈兰(Goran)。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报道,在这座欧洲小城里,像戈兰那样依靠编造假新闻,然后通过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站传播赚取高额收入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和当地人平均月薪350欧元(约合2540元人民币)相比,靠生产假新闻赚的钱是其十倍甚至数百倍。刚做了一个月的戈兰说自己只赚了1800欧元,而他认识的一些人在美国大选前几个月几乎每天都能赚上数千欧元。
假新闻泛滥幕后
怒斥假新闻泛滥、后果严重的人并非小题大作。2016年的美国大选就多次验证了它的危害。
根据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的调查,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的前3个月里,排名前20的虚假新闻在Facebook上的分享次数超过了870万次,比主流新闻网站真实新闻的分享高出130万次。Facebook完全依赖后台的点击数据来决定新闻的热度,如果说Facebook选择热点的方式是助推假新闻泛滥的因素之一,那么另一个因素则是用户本身。
就像巴特和戈兰说的那样,不是每个人面对虚假新闻时都会去求证。一条假新闻一旦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分享,就会迅速挤进热点话题的行列,在众人的转载中轻松完成背书。
美国大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人们仿佛身处自己的回音室,总是选择相信和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消息。有不少制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过几十万次的假新闻发布者表示,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潜入极右势力的回音室,公然发布虚假的故事”。
特朗普的当选有社交媒体的助力,因此也被称为“社交媒体总统”。
根据公开数据,Facebook的用户总数达20多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皮尤研究中心此前的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有62%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18%高度依赖该平台,通过Facebook阅读新闻的人数占比高达44%。
12月皮尤研究中心还对1002名收入、教育水平和党派关系各异的美国成年人做了调查,发现64%的人认为,假新闻令他们对基本事实产生“极大困惑”,而32%经常在线观看捏造的政治新闻,23%曾分享过假新闻,14%称自己明知是假新闻但还是转发了。
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则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无法区分真实新闻和假新闻,82%的学生甚至分不清真正的新闻和广告软文;近70%的中学生会被一篇银行高管撰写的金融假新闻欺骗。
不管是巴特还是戈兰,他们所生产的假新闻都主要通过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或新闻网站传播。在巴特看来,那些真正让这些假新闻发酵的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比假新闻的生产者罪恶更大。
从谎言到暴力
而Facebook上假新闻传播导致的最新后果,是令缅甸内部的反穆斯林情绪出现了明显上升。
作为个案,缅甸的网络普及率在2010年还只有0.2%,到了2016年就已接近20%,这种快速变化带来的影响史无前例。互联网文化在缅甸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诸如Facebook这类普及广泛的平台,无疑在助推虚假新闻的传播中具有重要“贡献”。
在1100万名缅甸的网民中,接近970万人使用Facebook。而虚假新闻极大助长了极端群体的仇恨情绪,让当地的少数穆斯林群体——罗兴亚人陷入了更大的灾难。
罗兴亚人占缅甸人口的4%,在过去的几年里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受到假新闻的影响,当地反穆斯林情绪在最近的几个月内愈加高涨,该人群遭到了变本加厉的暴力迫害,导致将近70人死亡,甚至出现整座村庄被烧毁的极端事件。在这些极端事件发生前,妖魔化该穆斯林群体的虚假新闻就在网络上迅速增加,并被快速转载和分享,形成了病毒式传播。
当然,Facebook并不是传播虚假新闻的唯一渠道。一般新闻网站首页上的推送更可能会让这些新闻迅速流行,甚至爆发。美国社交新闻网站Reddit由用户自主给新闻评分来决定新闻推送至首页的位置。如果某个新闻在该网络上被推为了热点,就会迅速被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抓取和推送,进而渗透互联网世界的每个角落。
Reddit CEO霍夫曼(Steve Huffman)曾尝试在自己的平台上与支持特朗普的右翼网民互动,却被这些网民用虚假的“比萨门”故事激怒。于是Reddit平台关闭了一个讨论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阴谋论的社群。所谓的“比萨门”声称,希拉里和她的竞选团队涉嫌在华盛顿一家比萨店外虐待一名儿童。该虚假故事注明了比萨店的详细地址信息,而该店的所有者甚至称自己曾收到过死亡威胁。
卷入网络谣言“比萨门”的华盛顿一小餐厅遭遇暴力袭击者闯入,图为警方赶到制止。
霍夫曼整肃虚假新闻的行动,却遭到了Reddit网民的强烈抗议。但如果这种由社群推动的网络平台监管者放任虚假新闻的传播和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德国带头严打假新闻
如果说美国大选受到了假新闻的重大影响,那么将于明年8月27日至11月27日举行的德国大选,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假新闻和仇恨言论的重灾区。
根据最新的消息,德国立法机构正在考虑设立相关的罚款条款,对虚假新闻或仇恨言论处以每条50万欧元(约合370万元人民币)罚款。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领袖奥普曼(Thomas Oppermann)提出,应该推出法律要求Facebook这类社交媒体建立全天候的办事处,专门打击虚假新闻和仇恨言论。如果Facebook不在相关检查后24小时内删除虚假新闻,应当对其处以每条50万欧元的罚款。
德国司法部部长马斯(Heiko Maas)此前就定调说,Facebook这种平台应该被视为媒体公司,并且理应因未能及时移除仇恨言论而被定罪。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强调,虚假新闻的危害值得高度警惕,公众的情绪正在被互联网“操控”。
德国带头对Facebook施压将会带动欧洲其他国家也迅速采取类似的行动。一名欧洲议会成员就表示,Facebook与所有分享和消费新闻的社交媒体公司都应该像传统的媒体那样担负起对内容的筛选责任。
除了Facebook这些社交媒体,德国也向谷歌(Google)发起了抗议。在Google平台上,虚假新闻也很容易快速占据显要位置。
Facebook表态会承担责任
在人们刚刚开始质疑Facebook对假新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他回应说,Facebook只是个技术公司,指责只占了极小部分Facebook内容的假新闻影响了美国大选结果的说法相当疯狂。
但随着讨伐声音越来越强,扎克伯格态度开始转变。他随后在Facebook上发布消息称:“底线是我们会严肃对待虚假新闻的问题,并承担起责任。我们已经做出了重要的举措,但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按照Facebook的计划,该平台正在研制一种能有效甄别虚假新闻的技术和提醒系统,让虚假消息能更容易地被用户识别。对于那些真实性不确定的消息,Facebook会标上一个“有争议的(disputed)”标签,以提醒读者辨别真伪。
与此同时,这个社交媒体巨头也将阻止虚假新闻的发布者利用商业模式来传播假新闻的途径,比如不给假新闻的发布者在网站或App上做广告的机会,因为这些内容是“非法、具有误导性和欺骗性的”。Google就已经采取过类似的措施。
“有些想法将会很有效果,但有些可能不会。”扎克伯格承认,“我们理解,解决假新闻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有多重要,也承诺会努力让它步入正轨。”
Google CEO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态称,解决虚假新闻的问题很重要,将会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为数十亿用户传播真实准确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让Facebook头疼的甄别假新闻的问题竟然在36小时内就被4名美国大学生疑似快速解决了。该技术团队将自己的行动目标称之为“让我们停止生活在谎言中”。
这4名美国大学生发明的技术主要包括了两个确定步骤。首先,信息来源将会通过几个数据库的检查,根据信源的可信程度评出一个分数。然后真正的内容将会受到第二层检查,利用算法程序从文章中选出关键词并找到相关联的新闻,将该消息和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比对,看看是否有其他的新闻公司发布了相同的故事,或以此为引用来源,并对内容的可信程度评出第二个分数。最终,由两个分数来确定该信息的可信度有多大。
然而,要审核Facebook上20多亿用户每天发出的每一条信息的真实程度,对任何第三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上述4名大学生发明的甄别技术,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也无能为力。不管是社交媒体还是主流的新闻网络平台,甄别新闻的真假并减少假新闻的传播和危害,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持续性挑战。
心理学研究发现,频繁接触虚假的信息,人们的观点和想法就会被改变;给信息贴上“不真实”的标签,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法西奥(Lisa Fazio)的研究小组建议,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当是这样的:限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并从根本上杜绝人们接触到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己做起,确认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来源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它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