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开发一种功能,比如聚合社区(FriendFeed)或立体封面(CoverFlow),可以创造数千万美元的价值。用一年或两年略多的时间,你可以创造出一种产品,比如苹果的智能语音助手西瑞(Siri)、安卓操作系统(Android)或照片墙,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其价值高达10亿美元。


打造一家像领英(LinkedIn)或德国的思爱普(SAP)这样的公司需要很多年,却可以创造数百亿美元的价值。然而,确立一种使命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比如,跟脸书公司一样,特斯拉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谷歌差几年就到30年,亚马逊用了20多年,苹果则用了40多年。


2006年以来,每个脸书产品在设计上都有一点点克里斯·考克斯的特质:退后一步,以便其他人可以挺身而出。



脸书的一切始于2004年2月4日的哈佛大学。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利用有30年历史的电子邮件来打造全新的交流方式,他邀请朋友加入,并向校园的邮件列表发送信息(这在当时是加入数字群组的主流方式),链接到他们新创建的脸书,以此与朋友建立联系,看看有哪位同学和自己上同一门课,并保持联系。


新用户注册脸书账户之后,他们就会受到鼓励,邀请他们的朋友加入。仅在第一周,约一半的哈佛大学学生注册了脸书账户。


在向哈佛大学校园开放之后,2月末,他们谨慎地向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开放了脸书。3月,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和纽约大学随后“陷落”,然后,到了4月,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乔治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波士顿学院、塔夫茨大学、美国东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韦尔斯利学院、密歇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埃默里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杜兰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也被拿下。


当时,不同学校之间的朋友连接已经实现,也就是说,A学校的某人可以认识B学校的某人,这是摧毁那些已经建立却区域性太强的社交网络的主要因素。发布3个月后,脸书共向30所大学开放,注册成员达到10万人。其余的美国大学校园在2004年纷纷加入脸书,到那一年的年底,脸书拥有了100万用户。


2005年9月,脸书向美国高中和英国的20所大学开放,到2005年年底,美国的2000所大学和25000所高中,以及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的大学都能登录脸书了。


2006年9月,脸书的用户数量已经增长到大约1000万,脸书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向所有人开放。


一年后,脸书不断成长,达到了5000万用户的规模,这让脸书的创建者如释重负。


然后,他们撞到了墙上。随着脸书2007年下半年增长停滞,一些重大问题摆在了扎克伯格及其团队的面前。为什么会停滞?为什么聚友网在过去的6个月里,也停在了1亿用户规模而止步不前呢?


2007年底,脸谱网正式成立了一个五人增长团队,称为“增长圈子”。这个团队由产品管理、互联网营销、数据分析和工程方面的专家组成,也包括其最资深的产品经理内奥米·格雷特。


他们重新将关注点放到扩大用户数量上。虽然当时的脸谱网已经有大约7 000万用户,可以说已经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但是它似乎开始止步不前了。


当时,脸谱网7 000万用户中大多数都生活在北美,这说明国际市场蕴藏着脸谱网最大的增长机遇之一。但是要吸引国际用户,就需要将网站翻译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版本,这任务太艰巨了。



如果选择传统办法,就需要选出十种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然后逐一组建当地团队开展翻译工作。但脸谱网的增长团队没有这么做,团队的工程师在哈维尔·奥利凡的带领下开发出了一个翻译软件,利用众包模式,让网站自己的用户来将网站内容翻译成自己的母语。


曾在脸谱网增长团队工作过的增长黑客专家安迪·约翰斯是这样评价这一创新的:“增长并不是说你要选择最重要的20个国家,在每个国家雇10个人,然后等着这一切的努力能够奏效。增长是通过设计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系统,让用户来替我们实现产品的增长。”


约翰斯认为脸谱网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庞大规模,翻译引擎的研发功不可没,可以说是脸谱网采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能比别人做更多的实验,如果你渴望成长,如果你能为每增加一个用户不惜战斗至死,而且为得到额外的用户、进行实验和获取数据而熬至深夜,不怕一遍又一遍地做,你就会更快地成长。


对脸书这样的产品来说,在任何一段具体时间(比如一个月)的活跃用户数按如下公式计算,时间用t代替:活跃用户数t=新用户数t+留存用户数t–1+复活用户数t–[n]-流失用户数t–1


新用户:在当期第一次加入的人,借助获取新用户和激活用户的技术而得。他们在产品使用方面经验最少,需要精心培育。


脸书团队将增长分解成了三个简单的因素:


一、北极星指标


为了避免无休无止的空想,或太多的人追逐太多的目标,脸书选择了一个单一的指标,这将是他们关注增长的重点。分析、产品、工程和营销是所有团队的通用语言,它们一点一点地凿开那堵墙。


对爱彼迎这样的公司来说,它就是预订民宿的天数;对优步来说,它就是出车的数量;对网络信使来说,它就是发送聊天短信的数量;对于易贝来说,它就是商品交易总量。这个数字之于你的服务,就像重力之于保龄球的意义。


对脸书来说,这个数字不是Web 1.0时代的指标,如网页浏览数或注册会员数。这个数字是经常使用脸书并认可其价值的人数。



多年来,脸书的这个数字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从月活数(MAU)变成日活数(DAU),再变成日活数与月活数之比(DAU/MAU),再变成过去28天里用户使用频率的分布情况,再变成过去8天的7天里使用脸书的人数(L7/8)。


他们按以下因素将用户细分:龄级(他们注册脸书多长时间了)、参与程度(他们的使用频率如何)、人群特征(他们的性别、年龄和位置)、访问方法和速度(台式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非智能手机、2G、3G、LTE 、宽带),甚至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和兴趣)。然后,他们仔细研究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并特别关注那些没有持续使用脸书的“边缘”用户。


二、神奇时刻


唯一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做得好,就会让你发展壮大,做得不好,就会让你销声匿迹。


对优步而言,神奇时刻就是第一次你按下按钮,汽车出现了。对网络信使来说,是你发送的第一个短消息,它通常是国际的,却不会产生短信服务费或漫游费。对于爱彼迎来说,是让用户感觉虽身处另一个城市,却有意想不到的可爱之处,完全不觉得有住酒店的感觉。


对脸书来说,它的神奇时刻是用户在动态消息中看到自己朋友的那一刻。


一旦清楚这对脸书有多么重要,所有人就要准备好在10天之内拉自己的7个朋友加入脸书,然后,两周之内拉10个朋友加入,此后尽快拉50个朋友加入。没有什么比帮助用户尽快建立这些联系更能预测脸书用户的长期参与度了,而这与用户在人口统计上或心理统计上是什么特征无关。


三、核心产品价值


在让用户通过神奇时刻上瘾后,你必须日复一日地提供价值,以赢得用户的忠诚度。对脸书来说,绝大多数人对它服务的评价始终都是它让人与人建立起联系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脸书动态消息的极好体验带来的。



有了北极星指标、神奇时刻和核心产品价值这样的工具,该团队着手开展工作。在帕里哈毕提亚的领导下,大家既不自私自利,也不固守老套的做法,有的只是努力工作的劲头和数据:(1)把人带至入口,(2)尽快让用户感受到神奇时刻,(3)尽可能经常地提供核心产品价值。


至于获取新用户,舒尔茨的团队不只是加大预算,使用一流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和搜索引擎营销技术,他们将与谷歌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允许搜索引擎巨头使用它的自动化工具来阅读、存储和搜索脸书用户个人资料的公开信息,比如用户的名字和私人照片等基本信息,它们没有被隐藏在脸书隐私控制的防护墙后面。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你在谷歌输入一个朋友的名字,你就能通过搜索结果知道他有没有加入脸书,通常信息会显示在搜索结果的顶部,从而增加搜索者自己加入脸书的兴趣。


然后,在通向神奇时刻的路上出现了一个关键时刻:从其他服务提供商那里导入你的联系人,尤其是微软、雅虎、美国在线和谷歌等电子邮件提供商,以便更轻松地联系你那些已经在脸书上的好友,并邀请那些还没有加入脸书的朋友。伴随联系人的导入而来的是大量且复杂的交涉,因为像电子邮件提供商这样的服务公司不得不允许脸书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访问检索用户的联系人名单。


2010年,脸书甚至收购了Octazen(联系人导入技术提供商),该公司在以下两方面很有名气:一是开发有用的工具,帮助导入脸书30%不在大型电子邮件平台的用户的联系方式;二是在灰色地带进行某些操作,例如在不使用公共网页提供的受控的访问方法的情况下,从其他服务公司的公共网页获取联系人的信息,即所谓的“爬虫”。


为了实现指数式的增长,你必须能够将一个新用户转换成大于一个新用户。若U是原有用户,而UF是该用户的朋友,那么,计算方式如下:邀请U×电子邮件点击率UF×脸书注册率UF>1


举个例子,一个用户给朋友发出了100次邀请,30%的朋友会点击邀请链接,在这些点击链接的人中,有5%注册了脸书,则:100×30%×5%=1.5转眼间,一个用户就为脸书带来了1.5个新用户。


联系人的导入确保了这个等式中的第一个数字会尽可能高,发送邀请的电子邮件写得如何,有没有让人对脸书产生兴趣,决定了第二个数字,而脸书的注册流程是否简单决定了第三个数字。即使单个构成元素的微小变化也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很大的复合效应。


对于复活用户,脸书依靠的是电子邮件这种老式媒介和人类一个更古老的动机:好奇心。复活的对象是已经与朋友建立了联系的现有脸书用户,所以,脸书会不定期地给他们发送电子邮件,通知他们有新留言或有人在照片上圈他们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朋友在做什么。如此一来,如果该用户有段日子没上脸书了,现在就有访问它的理由了。


更重要的是留住用户。通过提供核心产品价值,可以让用户快速越过第一次的神奇时刻,并强化用户的参与度。为了更好地发挥联系人导入的作用,让用户在10天内联系上7个朋友,在两周内联系上10个朋友,以及尽快联系上50个朋友,2008年年初,格莱特及其团队推出了“你可能认识的人”(People You May Know,内部人将它称为PYMK)功能,它就位于个人页面右侧。你会导入联系人的信息,也会导入朋友的朋友的信息,你的大部分好友也是这些朋友的好友,你们工作、就读的大学或者兴趣也相同。



它可以据此将还不是你的朋友但你可能会想跟他交朋友的人列出来,并把最有可能的候选人摆在你面前。随着新的朋友加入脸书,并与你建立联系,脸书会跟你联系,鼓励你为新用户推荐更多的朋友。


与此同时,奥利万及其团队一直在为提供核心产品价值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而努力:将脸书翻译成非英语的语言,以提高脸书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脸书没有像聚友网那样,向每个有希望发展用户的国家派出一支由几十人组成的团队,自己翻译网站,或只是使用专业的翻译服务机构。脸书的团队在自己的平台上搭建了一个应用程序,将网站包含的30万个单词和短语,通过让脸书的目标群体提议和投票决定如何翻译成当地语言,从而以众包的方式实现了本地化,然后,由专业译者加以审校。通过这种做法,脸书得以在短短的两周内首先推出了西班牙语版本,在两天内推出了德语版本,在短短24小时内推出了法语版本。


在专业译者的监督下,加上一个80人的众包团队的努力,到2008年,脸书有了16个语种的版本,最终增长到了20个,并且获得了那些传统意义上受忽视群体的忠诚度,例如巴斯克人、切罗基人和豪萨人。


随着翻译好的版本在当地上线,脸书对说母语的人来说也更有吸引力了,因为该国多数人还是说母语的;随着朋友之间不断建立联系,好友越来越多,多数人成了“内生联系人”,因为此时的联系建立在同一国家的用户之间。当外生联系人一国接一国地转变成内生联系人之后,脸书用户的增长就进入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标志着已经不再只是早期接受者在使用脸书了,它将全国用户的参与度和长期的忠诚度结合在了一起。


在最初的6个月里,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根据康姆斯克公司(ComScore)的数据,到2008年6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突飞猛进,脸书用户已经增长至1.24亿,首次超过了聚友网的全球用户数。


2009年6月,脸书终于超越了聚友网在美国的领先地位,短短一年内,脸书就将规模翻了一番,用户规模增加了7000万人,而聚友网的用户减少了5%。